直关注我们课程实践的同行一定想了解,“生活化课程”如何拥有如此强大的 文化创生力。这篇论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做出的理性思考与回应。
在学者与园长的 双重身份之间,我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着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转换。有人曾批评某些理论工作者总是将儿童当作研究的“客体”,缺失了对研究对象深层次的关照。实践取向的研究者对他们的教育对象和研究对象是充满感情的,因为他们直面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。 对我而言,处理“实践体验”和“理论建构”之间的关系,走向理性和感性的整合也是工作的重要目标。
我一直确信, 在“生活化课程”里,每个教师都能够觉察到: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教育理念和对课程的理解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这也是一篇关于教育如何进行 “文化寻思”的文章。因为, 我们的“生活化课程”不仅承载着教师个体对文化的探寻和认同,同时课程也赋予了他们创造性表达文化的权利。这本质上是每个生命个体追求的生命意义和目标。所以,教师们对课程的创造一直在向前行进。
教育回归生活”不仅是基础教育一直倡导的理念,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特性的决定与需要。只有站在儿童的视角,真正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的课程才能满足儿童..发展需要。
鉴于此,站在儿童视角,在自然主义教育观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照下,将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理念确定为四个回归,即回归自然、回归传统、回归生活和回归儿童,并以所在园生活化课程改革的成果为例,阐释生活化课程建构过程中的价值诉求、课程目杯、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。
在价值诉求层面,生活化课程以促进儿童的生活为追求,以培育完整的儿童为导向,以促进所有人“共同成长”为愿景;在课程目标层面,生活化课程以“感受与情感”“知识与认知”“动作与技能”为目标,其中“知识与认知”和“动作与技能”是课程的两翼,“感受与情感”则是课程的灵魂;在课程实施层面,生活化课程按照四季变化与中国文化的主线设置月主题与周主题。
总有..,我会离开花草园,而 文化的力量会帮助他们踏入生活的河流,毫无惧色…